官方網站 ??????理想職業從深德開始!
學校電話:0755-2808 4999、2808 5999
如果職業教育被“邊緣化”,將難以形成教育發展與經濟提升、科技進步、社會繁榮的良性循環;如果職校生被“邊緣化”,將會失去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梯隊。
國務院日前印發《中國制造2025》,部署全面推進實施制造強國戰略。這是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。《中國制造2025》提出,堅持“創新驅動、質量為先、綠色發展、結構優化、人才為本”的基本方針,通過“三步走”實現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。然而,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,有媒體日前以《中專中職生:志不失氣可鼓》為題,報道了共青團北京市委面向生活、學習在北京的12.4萬中專中職生群體的調查統計。據統計分析,職校生面臨著學習與打工的共同壓力,他們學習與就業壓力并存,成長和成才需求同樣強烈。職校生群體總體向好,努力學習的志氣普遍較足,但學習的信心不足;想做大英雄,但“流血”、“流淚”的意愿和動力不足。
鑒于當下的社會現實,在一些人的印象中,說到職校生,人們總會不知不覺地聯想到學習差、 守紀差、素養差等。而此次課題組的對比分析,卻在總體上對職校生給出了令人鼓舞的評價。但是,放眼職校生群體的生存現狀,我們卻仍然難以樂觀。一種典型的 不良現象是,社會上對職校生早已形成“差評”的刻板印象,一些孤立的、偶然存在于某一職校生個體上的不足和問題,常常會被媒體和公眾有意無意地“放大”, 進而由對職校生個體的不滿,無限擴大到對職校生群體的非理性評價。當這種感覺和情緒下意識地“形于色”、“溢于言”時,很多職校生便會在不知不覺中被傷 害。這種傷害,加劇了他們對中、高考失意的追悔,甚至產生自我認知偏差,將自己看成無趣、無望之人,最終導致部分職校生陷入一種從“不努力”到“不被認 同”,從“不被認同”到“不自信”,再從“不自信”到“不努力”的惡性循環。
僅僅因為中、高考的一次“失利”,他們便被打成“另類”,改變了人生軌跡。“以前家長還 管我,現在徹底不理我了”,有學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,父母甚至都不愿告訴親友同事自己的孩子在讀職校。家長如此,教師呢?捫心自問,又有誰從內心深處 把他們當成了有希望的苗子?突如其來地被放棄,然后開始自我放縱,這是職校生被“邊緣化”的典型表現。
很顯然,離開家長、教師乃至全社會的關愛,職校生很可能會失去人生出彩的機會。然而,他們代表了明天和未來,他們是技能人才,是“中國制造”到“中國智造”的生力軍,是實現《中國制造2025》的人才基石。近些年,各級政府對職教的重視程度不可謂不高,對職教的投入不可謂不大,職教的重要性幾乎婦孺皆知,職教的戰略地位幾乎無人不曉,然而,真正落實到職教辦學的行動上,卻常常是說、做“兩張皮”。
如 果職業教育被“邊緣化”,將難以形成教育發展與經濟提升、科技進步、社會繁榮的良性循環;如果職校生被“邊緣化”,將會失去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梯隊。當 前,我國要實現建設制造強國的宏偉藍圖,需要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。重視職教要從重視人才開始,從關愛職校生開始,從樹立他們的信心開始。重視職 教,不能停留于文件與口號,而應協同全社會的力量和資源,從消滅學歷歧視和職業偏見抓起,從保障平等就業和公平獲酬抓起,切實提振職校生的成才信心,保護 他們的尊嚴和榮耀,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,肯定他們的職業價值,讓他們從苦澀的中、高考記憶中擺脫出來,重溫學習的幸福感覺,揚長避短,矢志拼搏。
來源:中國教育報